更多

物理治疗(PT)

  技术介绍:

  物理治疗,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利用人体肌肉关节运动,以达到防治疾病、促进身体功能恢复和发展的一种方法,可以提升患者体能,改善体质,维持改善关节活动度,维持改善肌力及耐力,增强核心稳定性,预防跌倒。主要运用中国传统医学方法,可徒手或借助机械进行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被动或主动地运动,着重进行躯干、四肢的运动,感觉、平衡等功能的训练,包括:关节功能训练、肌力训练、有氧训练、平衡训练、易化训练、移乘训练、步行训练。有效预防老年痴呆,提高功能性活动能力,改善运动灵敏性、平衡能力,提高运动协调性及机体柔韧性,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代谢和神经控制,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放松肌肉、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物理治疗的作用机制

  物理治疗是利用最常见的生理性刺激,对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使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调整和重塑组织功能。物理治疗通过神经反射、神经体液和生物力学作用等途径,对人体的局部和全身功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和改变,改善原来失调的机体状态。其基本作用机制是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心肺和呼吸功能,并维持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新的代偿机制形成。

  (一)物理治疗对心血管的影响:

  机体在参加运动时将引起心血管系统复杂的调节作用,调节幅度的大小将取决于参与运动的强度。物理治疗对心血管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对肌肉运动时氧和各类物质的输入以及各类代谢物质的排出。

  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能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线粒体的大小和密度,增加骨骼肌氧化酶含量,改善内皮功能,降低循环中儿茶酚胺含量,并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物理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

  肌肉参与运动时,呼吸频率会产生变化,肺通气量也随之变化。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和通气量的加大,吸氧量同时增加。超过无氧阈时,无氧代谢产物即酸性产物经血液中的缓冲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为排除较多的二氧化碳,通气量即增多。当运动在一定的负荷量下进行时,运动开始时摄氧量很快增高,达到稳定状态时即维持在相当的水平,运动停止后缓慢下降直至安静水平。

  (三)物理治疗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物理治疗是中枢神经系统最有效的刺激形式,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运动均可导致向中枢神经提供感觉、运动和反射性传入。反复多次学习、刺激是条件反射的综合反应,随运动复杂性的增加,大脑皮层将建立暂时性的联系和条件反射,神经活动的兴奋灵活性和反应性都得以提高。

  

 

  注意事项:

  1、训练前30分钟做好充足准备,不要吃的太饱。训练中一律不准进食,以免引起呛咳、误吸而导致生命危险;

  2、 训练运动量不应过量,训练次日应无疲劳感;

  3、 部分患者可能因骨质疏松易引起病理性骨折,训练时动作应轻柔,防止产生剧烈疼痛和骨折;

  4、 训练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头晕、眼花等应暂停训练。

  • 相关阅读
  • 猜你喜欢